標籤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捨己

捨己是deny yourself,也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堅持,並非堅持以自己的想法為對方犧牲。

常聽R很氣憤地說,都是他在捨己,我們怎麼都這麼自私,我覺得很無言,不想再聽。
我認為,要成就每一個人 in God's way.
一個家,就是要彼此成全,讓神的心意在這個家彰顯出來。
因為神看重每一個人,我們都是祂愛子救贖的寶貝,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就神在我們身上的計畫。
而用自己自以為是的想法,限制別人,強迫別人,就是破壞神的計畫。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產品定價中的行銷近視症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1&docid=101149310

產品定價中的行銷近視症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5-04 08:47:36
 當今,各大企業和組織已經把行銷看作是重要的商業工具。現代行銷理論對企業的實踐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這要起源於1960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刊登的一篇論文——“行銷近視症”(Marketing Myopia)。正是它的作者 Theodore Levitt這位行銷之父帶來了企業界的行銷革命。
 
 一、行銷近視症
 
 行銷近視症這篇文章囊括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極具創造性的思想,為企業界提出了具有戰略視角的發展方向。Levitt批判了那些把企業業務進行狹窄定義的企業管理者,他試圖讓企業去思考有關“我究竟在做什麼業務”的問題。他指出,很多工業之所以下滑或衰退是因為這個工業的管理者只注重於他們所生產的產品,他們只是在不斷地向市場提供產品,而從不或很少關注他們所處的市場環境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有關美國鐵路系統的例子中,Levitt指出其衰退的原因在於他們僅把自己的業務定位於鐵路業,而不是交通運輸業。當汽車、飛機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鐵路業不得不面對衰退的陰影。
 
 這篇經典的行銷論文中有一部分是關於產品改進的危險(Dangers of R&D)。Levitt指出,對於一個公司的持續發展來說,最重大的危險就是高層管理者將企業利潤與技術研究和開發相綁定。對於這類公司,問題並不是他們沒有對研發足夠重視,而是他們過分重視研發。錯誤就出在了他們僅僅追求卓越的產品,卻忽視了市場和顧客的需求。一個工業其實是一個顧客滿意(customer-satisfying)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產品生產(goods-producing)的過程。一個工業應當始于顧客的需求,直至尋找原材料;而不是相反。
 
 這篇經典論文裏,Levitt分析了一些企業是如何錯誤地進行著產品導向型的產品開發,而忽視了顧客導向型的產品開發問題。當企業熱火朝天地設計、研發和生產著他們認為最優質、最卓越的產品的時候,他們卻忘卻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導致了很多產品的功能並非顧客所需。由此造成的成本增加必然降低產品銷量,產品顯然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Levitt用行銷4P中的產品(Product)一項來解釋了行銷近視症,也就是產品導向而非顧客導向的問題。事實上,行銷4P中的定價同樣有著行銷近視症。
 
 二、定價的重要性
 
 當今,定價(Pricing)問題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頭等難題。雖然行銷在現今的企業中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是作為行銷一部分的定價問題卻並非如此。很多企業面對定價問題的處理是相當粗糙的。絕大部分企業沒有專業的定價人員,產品的價格往往取決於簡單的成本利潤加成,或是參考競爭者的定價。定價問題看似如此的紛繁複雜,以至於企業認為無法進行細緻的思考和判斷,只能將就著做。當認真體會Levitt的行銷近視症之後,定價問題其實也擁有合理的解決方案。定價的問題並不在於沒有對價格進行足夠的重視,而是太過於重視價格而忽視了價值。很多企業的定價都是產品導向型,而非顧客導向型。
 
 定價問題在企業的行銷管理乃至整個運營管理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定價對公司來說是最大和最重要的利潤杠杆。定價將直接導致市場走向,最終影響企業的收益和運轉。從戰略層面看,定價是強有力的向顧客訴求價值的手段,也是向競爭對手發出的資訊和信號。魏中龍(2007)指出,價格是最為敏感的行銷變數,只有當顧客對一種產品或服務的認知價值大於或等於價格時,顧客才會去購買這種產品或服務。因此,企業價格決策對行銷的成敗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定價的邏輯
 
 產品的開發與定價應當是緊密相連的,而市場上現存的那些先生產後定價的產品顯然是違背了定價的邏輯。日本學者青木淳(2006)曾指出,越是依賴于新產品開發,越需要定價部門。其原因在於,企業時刻面臨著執著于自己所開發產品的特性,而非價值本身的危險。避開定價這個概念,就無法正確判斷產品本身對顧客而言是否具有優秀的價值。因此,目標價格應該與新產品的特性同時加以討論。
 
 大多數企業在進行產品定價時應用的是企業的邏輯,而不是顧客的邏輯。一些企業認為定價首先就是要把產品的成本掙回來,他們把產品的成本作為定價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顧客的價值需求的開發就完全被忽視了。另一種情況是,企業盲目的制定高的價格,卻忽視了與高價格相匹配的高價值。沒有價值支撐的高價格在市場上是不堪一擊的,導致產品滯銷,後果可想而知。
 
 還有一些企業不做思考就陷入價格戰中。這些企業往往把價格當成是促進銷售的最好辦法,認為只要價格低,消費者一定更願意買。其實則不然,在一項產品調查中,調查人員驚奇地發現,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並不很在意商品的價格,而是更在意售後服務等其他因素。對於顧客而言,只要自己需要的價值能夠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就滿足了。獲得顧客好評和持久發展的企業並不是那些擁有最低產品價格的企業,而是那些擁有卓越產品價值的企業。企業的責任在於創造價值,而不是降低價格。企業應當通過向顧客提供價值來吸引顧客,不斷尋找能夠創造顧客價值的發展點。
 
 四、價值的構成
 
 對於一個產品而言,包含三個方面的概念,核心產品、有形產品、附加產品。對於一個品牌價值而言,包含兩個方面的價值,功能行價值(核心價值)與情感價值(形象價值)。在產品的定價中,一部分價格源自於核心產品的功能性價值,而另一部分價格則源自於有形產品和附加產品所具有的情感價值。對顧客而言,這部分情感價值包括產品高附加值、身份地位的象徵、安全保證性等等;對企業而言,這部分情感價值則意味著價格溢價、超出產品功能的購買動機、更低的行銷成本等等。
 
 基於產品的價值構成,企業在進行產品開發和定價的時候就必須同時考慮產品的功能性和情感性。在價值的基礎上制定價格如果僅僅限於功能性,則產品價值的寬度就絕對不會擴大。可見,情感性價值(形象價值)才是產品價值的真正源泉。不把握好產品的情感性價值,就不可能獲得產品的溢價,也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價格戰之中。
 
 企業在考慮顧客所感知的產品價值時,可以不斷地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讓顧客對我的產品生產更高的感知價值?”“我的產品的哪種價值可以讓顧客支付較高的價格?”“怎樣做才能維持這些價值?”“怎樣做才能讓顧客更好的感知到這些價值?”等等。當企業為這些顧客所需要的價值做好鋪墊之後,才是該選擇與其價值相匹配的價格的時候,也就是定價的時候了。
 
 五、一物多價
 
 很多人包括企業行銷人員在內都對一物多價這個概念有一定的曲解,這些人往往認為一物多價對顧客是不公平的。20世紀90年代見於報端的一些文章中還強烈批判一物多價現象,認為一物多價不利於企業經濟核算,不能正確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
 
 事實並非如此,同一產品是可以擁有不同價值的,這種不同可以來自於不同的產品銷售管道、銷售時間、銷售地點等等。而對於顧客而言,這種不同源於不同的感知價值。魏中龍等(2007)認為不同顧客對同一產品的價值的看法不同,願意為產品所支付的價格也不一樣。企業可以根據顧客的認知價值對市場進行細分,制定差別定價策略。同一產品的價值對於某個顧客來說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同一產品的感知價值會隨著顧客的不同而變化,同時,也會隨著購買場景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情人節時的玫瑰花比平時貴5倍至10倍,還是會供不應求。當價值發生變化時,價格發生變化就不難解釋了。可見,在一定情況下一物多價的定價是合理的。
 
 六、定價的步驟
 
 定價的步驟應當是從顧客出發,顧客究竟需要什麼價位的產品,這種產品是如何達到價格和價值的平衡點。在這一產品中,顧客所感知的價值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例如,對於30萬元的轎車,顧客所感知的價值除了汽車使用性本身還應當包括售後服務、汽車外形的喜好、汽車的娛樂功能、汽車的身份象徵等等。30萬元中對於汽車使用性本身的感知價值可能只有15萬元,其他方面的感知價值支撐了另外15萬元。同樣是汽車,一款只需要15萬元,另外一款可能需要支付50萬元,這兩款汽車之間的差價僅有較少的一部分源於產品的使用性,更多的是源於其他感知價值。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錢人喜歡買高溢價的奢侈品,因為這類產品中擁有他所想要的其他價值,如身份的象徵。企業所要做的,就是尋找並創造顧客所需要的價值,然後將顧客價值與產品價格相匹配。這樣,顧客就會產生“物有所值”感,這種物有所值感正是源於產品的感知價值。
 
 當企業努力創造了顧客所需要的價值之後,就到了如何尋找與這一價值相匹配的價格的時候了。探索和研究消費者心理是企業知曉消費者感知價值與產品價格之間平衡點的最好辦法。顧客在進行購買行為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產生這樣的感知過程:“在這樣的環境下,在這一時刻下,我購買這件商品支付這麼多錢是合理的。”這就是顧客對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物有所值感。企業應當調查和觀測這種物有所值感,真正瞭解消費者心理,從而獲悉顧客所感知的物有所值感的最高定價。避免企業在一些無味的折扣活動中,損失掉“物有所值感的最高定價”與“產品折扣售價”之間的那部分利潤。
 
 當然,這一切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於市場的大環境之下。必須考慮競爭者的價格策略,但是企業不能將競爭者的產品價格作為自身產品定價的風向標。即使競爭非常激烈,也不該盲目降低,而是努力創造獨特的產品價值。在定價的博弈中,企業不應甘做博弈的接受者,而必須認識到做一個定價博弈製造者遠比做一個博弈接受者的獲利要大。一些企業常困擾於被市場競爭所逼而不斷降低產品售價,這往往是由於企業只注重於產品的價格而非價值。
 
 七、結束語
 
 雖然學術界對於定價的理論研究不少,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企業家來說更需要的是一種具有實戰價值的定價思想的指導。顧客追求的是價值,企業注重的是價格,企業的定價就是在創造價值的前提下追求產品價格及相對價值的平衡點。顧客需要的是“物有所值”感,這正是可能解釋奢侈品為何可以獲得高額溢價的理由。奢侈品的溢價是顧客所願意接受的,這些溢價並非來源於產品本身的成本,而是產品被顧客所認可的那部分附加價值。溢價是企業所樂意追求的,而降價、折扣卻是迫不得已的。避免這種不情願的折扣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價值,並且設定與產品價值相一致的價格。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王少華 )
【中央網路報】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為幸福婚姻建立三個習慣

: 馮志梅

前兩天晚餐後,我要出門時,長安送我到門口, 他問我一個問題:「我做甚麼事情讓妳覺得被愛呢?」 我瞇著眼笑著對他說:「Everything!」(每件事) 他又問:「那我做哪些事讓妳覺得不被愛呢?」 我用同樣的表情回答:「Nothing!」(沒有任何事) 有人羨慕我和長安的婚姻,甚至懷疑我們分享的這些事是否真實?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甜蜜與樂趣,是因為建立了三個習慣。

.「製造浪漫」的習慣

「習慣」的意思是不需要特別記得、自動就會做的事

像早上起來刷牙洗臉,我們不會忘記; 出門要穿鞋子,我們不會忘記; 每天對配偶說甜蜜的話和擁抱,我們也不會忘記。 此時我坐在電腦前,長安預備要出門了,走過來對我說:「不好意思啊,留你一個人在家!」 我立刻跳起來擁抱他, 他說:「我怎麼這麼幸運娶到你這個美女!」 結婚31年了,是不是美女自己很清楚, 但每次他這麼說,我還是開心的笑 ..像仍在戀愛中的女孩。

以弗所書4:29: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 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對配偶說浪漫的話就是造就他的好話, 聖經要我們「隨事說」,讓配偶被建造 有時是我們的驕傲,攔阻我們向配偶表達愛意, 很多姊妹說:「我不是會撒嬌的那種典型!」 很多男人也說:「我對老婆沒有感覺啊!」 但我相信,上帝創造我們時,已經把製造浪漫的本能放在我們裡面,是後來的經歷或觀念壓抑了它。

但我們若願意放下面子,主動抓住機會,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

有位姊妹在聽了這個原則後,正巧先生來電,她拿起電話立刻說:「噯喲!我正在跟別人說你多好,你就打來了! 掛了電話後,她對姊妹們說:「這叫:隨事製造浪漫喔!」 當時在同一小組有位姊妹正在懊惱先生最近挑剔她晚餐做ㄉ不好, 姐妹想想:「他這麼挑剔,大概是好一陣子沒和他浪漫一下了!」 於是回家就做了功課,沒想到過兩天同事問先生為什麼沒帶便當上班? 先生回答:「因為昨晚老婆煮的菜太好吃了,我把它全吃光了!」 先生不但不再挑剔,反而大大讚賞老婆的廚藝, 回家後還告訴老婆這段與同事的對話,讓老婆覺得超甜蜜! 小心,浪漫的習慣是會傳染的喔

.「選擇不受傷」的習慣

另一個讓我受用不盡的習慣是「選擇不受傷」。

以弗所書4:31,32說: 「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 常聽姐妹們分享時會說:「他傷我傷得很深 我相信姐妹的感受是非常真實的。 但我也要說,對方做這件事的動機不一定是要傷害你, 甚至我們大部分的傷害都不是對方有意造成的。 就像一個丈夫發生外遇時,是因為被試探誘惑, 他的動機不是為了要傷害妻子。 當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能更理性的看事情,也更容易饒恕 若有痛苦的感受,可以仔細想想,是不是自己相信了哪些不合乎真理的信念, 像;「我沒有價值」、「我是個很糟糕的人」、「沒有人在乎我」、「我好可憐」…. 我們必須學習約束自己的心

箴言25:28: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 我們不能放任自己的思想,一直往負面消極的路上走 一個縱容己心苦毒、悲觀的人,就如同上述經文所說的, 對敵人(魔鬼)的攻擊沒有任何防禦的能力,必定走向失敗與毀滅。 我們有責任扭轉自己的心思意念, 相信聖經的真理,從上帝的眼光看自己, 如「我是非常寶貴的」、「上帝愛我,祂沒有撇棄我」、「我並不孤單」、「上帝必給我力量度過難」。 當我們選擇相信這些真理,就發現傷害的感覺降低了。 在人際相處和婚姻關係裡,若有不愉快, 我選擇相信對方的動機絕對不是要傷害我他會如此,一定有我不了解的原因在背後 最近和一個朋友通電話,她說:「若妳有覺得被冒犯,對不起!」 我笑著回答:如果我覺得被冒犯,那是我的問題,不是妳的責任。」 我必須為我的情緒負責,我可以選擇不受傷 當內心沒有疙瘩,我才能自由的愛對方

. 「願意吃虧」的習慣

第三個習慣,可能也是需要最刻意才能建立的,就是要「願意吃虧」。 林前6:7說「為什麼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我們常為了爭取自己的方便與權益,和人爭執、衝突, 就算幸運的爭到了,心情卻搞壞了、關係也搞砸了。有人曾邀請我上節目,談「家事分工」,我予以婉拒, 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分這個工。 我和長安在家裡,我若有空我就多做點,他若有空他也多做些; 若兩人都沒空,那就先擺著吧,沒關係! 但我們絕不指控對方為什麼不做,也不去計算誰多做了、誰少做了。 天天要花心思去算計這些事,很累人的,也殺掉了「浪漫」。 若你問長安我們家誰做的比較多,他一定會說是馮姐 但你若問我誰做的比較多,我一定會說是李哥 把功勞歸給對方,好像我們吃虧了,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對方更愛我們! 有人問我,兩個兒子在公開場合,經常尊榮父親,好像比較沒有提到母親,我會不會心理不平衡? 我驚訝的看著他說: 這是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打心底敬佩他們的父親因為他們透過媽媽的眼睛看爸爸,我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不平衡呢?」 從表面看,好像我吃虧了,但其實這是我最成功的地方,孩子因此從心裡尊敬我、感謝我,而丈夫更視我如寶 不過說句良心話,長安在家裡真的做的比我多, 這也是為甚麼大兒子在婚禮的感念文中對爸爸說: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像你一樣,在我的孩子心中,成為偉大的父親,但你真的為我豎立了很高的標準,我不知能否達到…..

在看似吃虧的背後,長安所得到的,卻令許多男人羨慕, 除了子女的仰慕,就是在結婚31年之後,他的老婆可仍然是!!

隨時製造浪漫、選擇不受傷、願意吃虧 若能長期建立起這三個習慣, 你必定也會跟我一樣受益不盡!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好品牌怎麼說故事?

好品牌怎麼說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am792-keelung/article?mid=2050


精品之所以能成為精品,除了產品好之外,還有動人的品牌傳奇故事,不僅賦予品牌的生命力,還能省下千萬元行銷費用。究竟,好品牌是怎麼說故事的?

精品之所以能成為精品,除了產品好之外,還有動人的品牌傳奇故事,不僅賦予品牌的生命力,還能省下千萬元行銷費用。究竟,好品牌是怎麼說故事的?

即便你從沒買過LVLOUIS VUITTON)、海洋拉娜,至少也應該聽過這兩則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LV的。

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裡,傑克與蘿絲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全球成千上萬的觀眾。但鏡頭之外,沒有實景拍攝重現的片段是,這艘英國豪華郵輪沉沒海底80年後的一次探勘行動,科學家從海底打撈起一件那些富豪們帶著家當飄洋過海的LV硬皮箱,撬開一看,裡面竟然連一滴海水都沒有滲進去。

第二個故事是海洋拉娜的。

距今40多年前,一位任職於美國NASA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在一場實驗爆炸意外中,灼傷了自己的臉,嚴重程度幾近毀容,皮膚科醫生也無能為力。

後來這位科學家決定自救,好不容易找到海底深處的海藻嫩芽,歷經126000次的實驗,甚至還讓海藻聽音樂、曬太陽,讓它們仍以為存活在深海中,終於成功開發出燒燙傷乳霜海洋拉娜(LA MER),治好了自己的疤痕。

這兩個品牌之所以讓全世界名流趨之若鶩,靠的就是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

故事是品牌靈魂,賦予生命力

近幾年來,說服力經濟當道,說故事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新顯學,領導人無不深切體認到,隱藏在故事裡的觀念,比較容易被吸收。


就如同《說故事的力量》一書所提,「故事最驚人的力量發生在故事說完後,隨著故事在聽眾心中迴盪、發酵,並在聽眾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容易讓消費者忘記,你正在賣東西給他,聽完故事後,他也會對這個品牌印象深刻,」李奧貝納廣告策略總監梁曙娟說。

有人貼切形容,故事就像品牌的靈魂,靈魂給人感覺很抽象,如果沒有把這種抽象的美感,透過故事表達出來,人們永遠不會認識這個品牌。

每一個成功的品牌,背後都是由無數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所構成的,沒有故事,品牌就只是一個符號,沒有生命力。

「故事是品牌管理的基礎,」《故事,讓願景鮮活》書中明確提及,要創造出企業的品牌,就要編織出有意義的故事,把顧客和公司連結在一起。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黃光玉也曾經為文指出,「說故事是打造品牌最有效的策略。」

前年成功打響全聯平價賣場品牌的奧美廣告策略施淑芳觀察,在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的成熟市場,消費者不會察覺各品牌的泡麵、面紙或礦泉水有何不同,讓產品找到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比降價促銷更有效。

「幫品牌說一個好故事,勝過千百萬的行銷費用,」施淑芳下了這樣的註解。

品牌說故事,分成三大類

那麼,一個好品牌又是怎麼說故事的?

英國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專家一言以蔽之地說,品牌故事基本上就是滿足消費者所有的為什麼,告訴消費者「我或我們是誰、來自何處、未來要往哪裡去。」

除此之外,品牌故事也必須呈現出品牌絕無僅有、無法被模仿的獨特性格,也就是《故事,讓願景鮮活》一書所述,「上演一齣『我們存在的目的』或『我們獨有的貢獻』的故事。」
仔細歸納起來,目前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故事,大概分成三類,包括創辦人的故事、產品成分或功能的故事,以及使用者的故事。

1.創辦人故事

最常被提及,也最容易創造的品牌故事,莫過於從創辦人下手,而精品業更是經營創辦人故事的箇中高手。

仔細觀察,不管是美國的蒂芬妮(TIFFANY),巴黎的香奈兒

CHANEL)、卡地亞(CARTIER)、愛馬仕(Hermès),義大利的寶格麗(BVLGARI),或是英國的博柏利(BURBERRY),幾乎每個知名國際精品,都可以娓娓道出一段創辦人或家族的傳奇,讓品牌愛好者買單。
談到創辦人,也不能不提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

Richard Branson),以及蘋果電腦執行長兼創辦人之一賈伯斯(Steve Jobs),他們傳奇的一生及與眾不同的領導風格,無疑也成為品牌故事的重要取材。

從英國一家小唱片郵購公司發跡,到現在涵蓋200多種業務、350家相關企業的龐大集團,身為領導者的布蘭森,永遠是第一個帶頭玩樂的人。不是駕駛快艇橫越大西洋,就是坐熱氣球環遊世界,顛覆了一般人對企業家的印象,根本就是維京品牌的活廣告。

狂妄、自戀,標準完美主義外加超級精英論的賈伯斯,似乎也並非經理人的最佳典範,但他強烈的個人特質,讓人們只要談到蘋果電腦,他就是人們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也是唯一的名字,以至於就連賈伯斯不克出席今年的Macworld大會,也引起蘋果迷的諸多揣測,和股價的激烈波動。

2.產品成分和功能

產品成分或功能則是品牌故事的另一種呈現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養品牌SK-II

故事是這樣說的。日本科學家在一次參觀清酒釀造廠的過程,無意中發現年邁的釀酒婆婆,臉上布滿皺紋,雙手卻猶如少女般白嫩細滑,後來赫然發現,在清酒的提煉過程,會產生一種透明的天然酵母精華液,有助於恢復肌膚的正常代謝,便命名為PITERA,這個成分不僅為SK-II打造20多年來的產品力,更成為品牌靈魂的代名詞。

去年播出的肯德基歐式燒餅早餐的油條人廣告,也是一例。

為了強調歐式燒餅和傳統燒餅的不同,不是夾油膩膩的油條,而是清爽的歐姆蛋或火腿,所以安排了一個找不到燒餅的油條人,口中以山東鄉音喃喃地唸著,「燒餅,俺好想念你,」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分品牌故事。

3.使用者故事

至於使用者的故事,指的是消費者使用這個品牌或產品後,獲得新體驗。

例如P&G的多芬洗髮精系列就是例子。他們從不用超級名模、明星代言,反而請來平民消費者擔任廣告主角,透過親身使用,為商品做見證。

Yahoo
!奇摩去年7月推出的「尋找舊情人」關鍵字搜尋廣告,則是在消費者接觸產品之前,勾引他們嘗試的欲望。

品牌故事也不能只說一次,必須持續地創造新的故事,讓品牌不斷被傳頌。

PRADA
創辦人在義大利開設旅行用手工皮件廠,本身就是故事。孫女Miuccia從空軍降落傘得到靈感,開發質輕耐用的黑色尼龍包,使得PRADA一砲而紅。PRADA最近又摒棄了名模、設計師說故事的精品老套,和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Koolhaas)合作,在首爾蓋了一個變形金剛歌劇院,嘗試用空間說故事。

借鏡兩產業,精品和民生消費

時尚精品業和民生消費品應該算是目前把說故事打品牌,練得最爐火純青的兩個產業。

梁曙娟分析,時尚精品業站在現實生活最前端,不能不把故事說好,至於民生消費品,彼此差異不大,必須說好品牌故事,才能凸顯品牌個性。

施淑芳觀察,台灣躍上世界舞台的高科技品牌,多半是代工出身,較缺品牌概念,再加上很容易陷入價格戰,很難說出一個有趣的故事;至於傳統產業,過去根本不曾投資在品牌上,更何況回過頭去找故事。
工研院產經中心優質生活領域研究員郭建良也直指,台灣中小企業正準備朝說故事打品牌邁進,但品牌故事不是太過,就是不及。

施淑芳建議目前急欲打品牌的台灣文創產業,因為他們的品牌故事,幾乎就是創辦人的故事,必須透過網路或大眾媒體,讓消費者明白創辦人的想法,想去這些店體驗,即便是日常生活瑣碎故事也可以,但一定要保持互動,有人情味才可以延續開來。

想要成為第二個LVSK-或海洋拉娜嗎?就從說出屬於你的品牌故事開始。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咖啡找飛機,汽車找海灘鞋?

http://zh-t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63558606995954

美國星巴克在擴展新市場的當時,與美國聯合航空的進行合作,只要往北美與日本航線的聯合航空飛機上,乘客都可向空服員自由要免費的星巴克咖啡品嚐。

星巴克從加州星巴克分店推出第一家「賞樂咖啡屋」,與音樂唱片公司進行長期合作。消費者在店裡品味享受個人的咖啡時光時,若心情所至,只要花$6.99美金,可在店裡這台復古造型的機器中,從15萬首歌庫裡挑選最適合當下心情的七首歌曲,並且可在機器上簡單操作自製個人風格CD封面。

台灣的NISSAN,在不景氣底下,推出「賞車,就送85°C下午茶券」促銷案,結合本土第一大咖啡連鎖品牌。

隨即TOYOTA推出「賞車,送獅子王獨家限量商品」促銷案,結合當進台灣演出引起轟動的獅子王舞台劇。

星巴克需要聯合航空,因聯合航空是飛北美與日本線的主要航空公司,可以幫星巴克擴展

這兩大新消費市場。

星巴克發現了自己具有通路價值,從進門的消費者動腦筋,除了賺本業咖啡的錢外,只要與唱片公司合作,簡單的又賺到了本業以外賣音樂產品的錢!

NISSAN需要下午茶券與300多家的咖啡通路,來解決看車來客量大幅下滑的問題。TOYOTA也是這樣的問題。

都是稱為「異業結盟」、「異業行銷」 、「策略聯盟」。

不是最新理論、不是最新手法,是企業檔不住的行銷趨動力,會一直持續下去!

星巴客、NIASSAN、TOYOTA都是走出去,尋找企業大門外的其它企業談合作,手法一樣,目的背景各不相同,雙方合作條件合約則隱藏在談判桌下,消費者看不到。

企業90%的行銷企劃案都是異業行銷。

消費者也習以為常的生活在異業合作的案子下,享受賞車免費喝午茶、拿海灘鞋的好處。

學行銷企劃的你,異業行銷是個硬著頭也要學的深奧實務課題!

你之後工作上的案子,很慘,90%以上都是異業行銷類型的案子!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A list of the six main literary archetypes, explanations of them and examples.

An archetype is a pattern; a way of seeing; a recurring theme in literature and even in culture. Carl Jung contends that all humans, regardless of time or place, recognize these archetypal patterns. Archetypes are types of literature that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are taught about during their lifetimes. These 6 archetypes are:

1. Golden Age

This archetype is generally about a time when everything was beautiful, peaceful, no sin existed, plentiful food, no conflicts, no need for shelter (because you did not need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no need for work (you didn’t have to). Usually when coming across this archetype, the story tells about how things were much better back then and now humanity has basically screwed everything up and we want to go back to the good ole’ days.

2. God/Teacher

The God/Teacher archetype describes a role model who provides lessons on how to act, what’s important, survival, knowledge, love, etc. This archetype is generally used in stories where you have someone quite experienced in some field teaching, helping, or instructing someone younger than them and inexperienced. Examples of this archetype include the story of Prometheus and how he gave fire to humans or perhaps you could speak a bit more religiously and say that the Bible is also an example of the God/Teacher archetype due to the Bible teaching people lessons of life.

3. Loss of Innocence

While the definition of this archetype is broad, it’s effects are more narrow. The loss of innocence literary archetype generally describes learning something knew or experiencing something new that completely changes you forever. A prime example of this archetype is the book Lord of the Flies by William Golding, for which an archetype study can be found here. Another one would be the book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re are 2 types of Loss of innocence. The first one is Personal which is recognizing the harshness of the world and the recognition of one’s limitations. The second kind is Society loss of innocence. This is when evil is introduced into society.

4. Flood

The Flood archetype is one archetype that is very common nowadays considering the multiple apocalyptic movies and books and songs that are being made with each coming year. The Flood archetype is simple to understand –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Examples of this archetype include the movie I am Legend, and the song How far we’ve come by Matchbox Twenty.

5. Metamorphosis

Also another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rchetype, the Metamorphosis archetype is about changing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and with a reason. Either it’s a change that happens and occurs from within or it’s being changed by something outside – something external or something internal. Examples would include The Giving Tree by Shel Silverstein and the Twilight Saga by Stephenie Meyer.

6. Cycles

Fancy word there, Cycles, but this is still an easy concept to remember. Anything like being a baby to being an adult to becoming an old person and then repeating with the next generation is a cycle. Another easy one is the phases of the moon.


Recently, the theatrical group I belong to decided to devise a play, with its foundations in Shakespeare, in which a Puck-like character rebels against his master. This project, with the working title "Oberon Must Die", arose from a suggestion by one member of the group, who wanted to conflate certain Shakespearean characters together to create new ones. However, as the project proceeded, it became clear that some of the suggested conflations weren't working and that other characters seemed to form natural clumps. Eventually, we identified fourteen key archetypes (though there are, of course, numerous other incidental characters that "serve to swell a progress or two") which we named rather whimsically. Although it is rare in Shakespeare for all of them to be present in any one play every play will have at least six or seven of them present - our own, obviously, ended up incorporating all fourteen.

These archetypes are:

  1. The Big Lunk: A romantic hero type, but lacking something, so not entirely heroic - for instance he can be indecisive, unintelligent or easily misled. He is always a young man. In Shakespeare, he is represented in characters such as Romeo, Hamlet, Troilus, Claudio (Much Ado About Nothing), Orsino (Twelfth Night), Orlando (As You Like It) Lysander, Demetriu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Ferdinand (The Tempest) and Leonatus (Cymbeline).
  2. The Innocent Babe: The babe is often a tragic character , a victim of malignancy, whether this causes - or, in comedy, seems to cause - death. She is young - often very young and is personified in Shakespeare in Ophelia (Hamlet), Desdemona (Othello), Imogen (Cymbeline), Hero (Much Ado About Nothing), Cordelia (King Lear).
  3. The Flawed Ruler: Generally found in tragedy, this powerful man with a flaw which causes -or nearly causes, in comedy - his downfall. He is usually an older character. Examples: Obero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Prospero (The Tempest), Macbeth, King Lear, Othello, Cymbeline, Anthony, Brutus (Julius Caesar).
  4. The Bright Young Thing: This is a girl who takes matters into her own hands to get what she wants - BYTs are generally those who bring about the resolution of comedies. They are (obviously) young, though often older than the babes. BYTs include: Helena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Portia (The Merchant of Venice), Viola & Olivia (Twelfth Night), Rosalind (As You Like It), Kate (Taming of the Shrew), Beatric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Miranda (The Tempest).
  5. The Malign Influence: A character who causes trouble out of hatred, jealousy or temper. He actively wishes others ill and works toward that. He can be any age. Some Malign Influences are Iago (Othello), Don John (Much Ado About Nothing), Cloten (Cymbeline), Claudius (Hamlet), Tybalt (Romeo and Juliet), Cassius (Julius Caesar). Hecate (Macbeth).
  6. The Sidekick/The Clever Servant. The friend or servant of either the Big Lunk, the Innocent Babe or the Bright Young thing who helps them sort out their problems. They are often older,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so. Where they are friend rather than servant they often share the fate of the hero/heroine, either dying or marrying depending on the genre of the play. Examples include Benvolio (Romeo and Juliet), Maria (Twelfth Night), Benedick (Much Ado About Nothing) Diana Capilet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Celia (As You Like It), Odysseus (Troilus and Cressida).
  7. The Imp of Mischief: A misleading character, often supernatural, who misleads and deceives people, makes fun of them, sets cats among pigeons for amusement's sake, but is not actively malign. Their age is irrelevant, and they may be male or female. Examples: Puck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riel(The Tempest), Parolles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Sir Toby Belch(Twelfth Night), Mercutio (Romeo and Juliet), The Witches (Macbeth).
  8. The Mistreated Villain: A character who does things which the audience perceives as wicked, but only because he has been driven to them by the way he has been treated. The age of this character is irrelevant, but they are often older and long-suffering. Examples: Caliban (The Tempest), Shylock (The Merchant of Venice).
  9. The Powerful Woman: Often seen as malign, this is a woman who has real power over the fate of other people as well as herself, and is therefore someone to fear. In tragedies, she always dies, and in comedies she will usually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male character in some way. She is generally mature. Some powerful women from Shakespeare are: Lady Macbeth, Goneril and Regan (King Lear), Cleopatra, Titani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Cymbeline's Queen.
  10. The Figure of Fun: This character is pretty much present purely to be laughed at. He (and it is generally a man) often pretends to more intelligence than he has, and generally gets his pomposity punctured. The age of this character doesn't matter. Some examples are: Dogberry (Much Ado About Nothing), Malvolio (Twelfth Night), Polonius (Hamlet), Nick Botto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1. The Wise Fool: The word "fool" in this context is a positional denotation, rather than an intellectual one. Often quite sharp and shrewd, the wise fool is character who is allowed to tell unpalatable truths to rulers without being punished, by virtue of their position. Examples: Lear's Fool, Jaques (As You Like It), Lavatch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12. The Comic Relief: A Servant/Friend who helps the lead(s) but is generally not too intelligent. They generally have no particular pretentions to intelligenceand while they are often made gentle fun of they don't suffer for it. Some examples include Nurse (Romeo and Juliet), Sir Andrew Aguecheek (Twefth Night), Verge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The Mechanicals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3. Tragedy's Minion: This is a character who is manipulated by the Malign Influence into acting in his favor and against one of the leads, though they are generally innocent in themselves of any malign intent. For instance: Margaret (Much Ado About Nothing), Emelia (Othello).
  14. The Narrator/Chorus: This is a character who fills in the story, and may influence it significantly, but more in passing than by intent. Example: Prince in Romeo and Juliet


The mixture of these archetypes within a play will determine the tone of it, as much as the genre will determine the final outcome: tragedies liberally laced with the lighter characters (The Imp, The Figure of Fun, The Comic Relief) such as Romeo and Juliet will be more shocking in their tragic elements than a because of the contrast with the lighter-hearted elements, where a tragedy which lacks these figures, like Macbeth will be more tense and brooding.